笛音攻略网将带你了解末年人禁止看的app,希望你可以从中得到收获。

简述清末教会势力?

简述清末教会势力?

距今一百零三年前,1900年(清光绪廿六年岁次庚子),在中华大地土爆发了带有民族觉悟色彩义和团的“扶清灭洋”运动。这的确是星星之火,终于燎原,导致了八国联军入侵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匆匆逃难到西安,最后以给列强赔了巨款(银四亿五千万两,年息四厘,分39年付清)等屈辱条款而结束(辛丑条约)。

此一事件的远因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其船坚炮利的优势不断侵华,割土地、开商埠、索巨款,取得很多政治、经济、商务上的利益,后来又想瓜分中国、中国的势力范围,真的把中国当咸鱼肉来宰割。而清廷却又腐败昏聩至极,引起了已觉悟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变法维新,却不幸又遭到朝廷的惨酷打击而失败。

另一方面是外国教会和教士除了传教以外,也做了大量有益中国人民的事,如办理医药卫生,破除迷信、提倡天足、创办孤儿院、盲人院、聋哑学校,兴办教育事业、参加扶贫救灾等社会事业,提倡禁吸鸦片,禁止蓄妾、早婚等传统恶习。但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也引起部分国民的反感和误会,例如:中国人以往是迷信程度非常普遍且深的民族,而传教士却反对“假神”,只许敬拜耶稣。社会上也不断有谣言诬陷教会,例如说外国人反对纪念祖先,说外国人的医院挖小孩眼睛来制造“迷魂药”。而有些教会也不免有干涉地方诉讼、强购民地来兴建教堂等引起人民反感的作为。清廷既恨外国政府侵略中国,也痛恨外国人把宪政、法制和民主的思想输入中国。实际上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的知识分子倡导的变法维新思想,的确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灌输给他们的,因之也引起了慈禧对他们的痛恨。

近因是1897年发生的“曹州教士案”。山东曹州府钜野县有座天主教堂,因为教徒和民众发生纠纷,而教会偏袒教徒,引起群众对天主教堂的不满,有二、三十人冲入教堂打砸,不幸却打死了两个德国教士,这就引起了国际外交事件,德国的海军陆战队强占胶州湾,就是这件事惹出来的。曹州府一带民性强悍,《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便在曹州境内。唐朝末年的“黄巢”和继洪杨太平天国而起的“捻军”也起于这一带。

当年山东和直隶民间早就有练拳的风气。虽然此时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很快就把杀人犯全部缉获,但继任他的巡抚汉裔旗人毓贤却想利用拳民来杀灭洋人。在他的鼓励之下,拳民越聚越多,声势越来越盛。义和团的本称是义和拳,可见基本上是一群拳民。毓贤在山东的政策是“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他在山东杀人如麻,上任不到三个月便杀了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拳民却越来越多。

庚子年春,山东大股拳民进入直隶,很快就到了北京附近的高碑店,六月间便进了北京。此时在北京和直隶省的拳民已多到四、五十万人,他们高呼“扶清灭洋”的口号,使得洋人十分震惊。英、美、法,德四国公使要求清廷限期剿灭义和团,否则他们要派兵前来“代为剿平”。

此时清廷有两派存在,以慈禧为首的一派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反外仇洋,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另一派以光绪皇帝、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为主,主张镇压拳民,以免外国人武装干涉,保证京师和皇宫的安全。这年五月二十日到二十三日连开四次御前会议,虽然光绪皇帝和四个大臣痛陈拳民之不可恃,不主张轻易对外宣战,但慈禧太后在瑞王戴漪等人支持下,终于强行对外宣战。宣战书上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清朝和八国联军的大战便爆发了。顺便一提的是,前后有八个大臣,因为反对利用义和团和对外宣战,为慈禧所杀,其中有汉族人,亦有满族人。

义和团在北京,烧杀得十分惨酷,他们把最繁华的大栅栏一带和前门大街一千多家商铺烧光,正阳门楼也被烧塌。他们在庄亲王(戴勋)府前的大广场上把中国教徒杀了一千多人,尸积如丘,血流成渠;但他们攻取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大教堂,却一败涂地。上述庄亲王戴勋是那时步兵营统领,统帅八旗步兵,有肃靖京师之责。

有关于记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文献十分丰富,笔者主要的资料是取自两年前在台北出版由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德刚所写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所谓八国联军实际上出兵的只有七国,但签订“辛丑条约”的外国却达十一国。联军兵额只有一万八千多人,联军统帅便是和赛金花有过交往的德军将领瓦德西。在义和团闹事和八国联军之际,帝俄曾对我国大下毒手,占领了乌苏里江以东和以北极大片领土,又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杀戮了几万中国人,弃尸在江中。

“辛丑条约”中有一条是允许外国在从北京到山海关这条铁路的沿线十二处驻兵,以保护他们的侨民。日本利用这个条文,在九一八事变以后芦沟桥事变以前,大量增加驻华北的兵力,最后终于发动了全面性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大沽口的炮台也是因辛丑条约而撤除的,使得津沽无法自卫御侮。政府领导人愚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

义和团的杀戮主要在北京和直隶,其次便是在山西。而在山西的杀戮又基本上是以官兵为主、义和团为辅的。庚子年山西的巡抚是汉裔旗人毓贤,他本是义和团起事以后的山东巡抚,他生性残酷嗜杀,曾在营州府三个月内杀人三千,是极端痛恨洋人和教民的,因之他的作风极获慈禧的欣赏,但由于洋人对他在山东的作法不满,慈禧便把他调离山东,他回京觐见慈禧时,她竟颁赏给他亲自写的“福”字以示鼓励,不久便把他任命为山西巡抚。他受洋人的气而离开山东,却又很得太后的赏识,所以他到山西以后便毫无顾忌地大干“除教(民)灭洋”。接任他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山东的作风,却和他正好相反。毓贤在山西的屠杀可简述如次:

在太原的屠杀:

在太原的外国基督教会是英国的浸信会。他们在太原城内东南部办有医院,诊病施药,并且由外国募款救济山西的旱灾。庚子年的七月初,义和团开始焚烧他们的住所、抢劫,作人身攻击,并把住在教会的一个女孩子烧死。浸信会的主持人George Farthing向毓贤求助,毓贤命令他们全搬进竹条巷的一座大院内以便保护。意大利天主教在当时太原北城门附近设有办事处,有主教,修士和修女多人,也奉命搬来此一大院。七月九日毓贤穿着官服前来巡视,当场下令把所有的人全部都五花大绑,送到此大院附近的一处广场,这广场就在毓贤的巡抚衙门附近,惨无人性的屠杀就在此进行,所有的人,包括外国人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中国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都斩首。他们先剥光每一个人的上衣,先杀男、后杀妇女及儿童。先杀基督教的人,次杀天主教的人,最后被杀的是George Farthing牧师。在杀白须盈尺的天主教老主教时,主教质问毓贤为何乱杀无辜,毓贤立即抽出佩刀,臂头挥去,老主教立即身首异处,惨不忍睹。毓贤亲自橾刀杀老主教的记述,唐德刚的书和从欧伯林大学(Oberlin College,Ohio)档案馆取得的资料中全都提及,应无可疑。

英国浸信会在山西寿阳也有个布道团,主持人是Thomas Wellesley Pigotts,在寿阳办有诊所、药房和学校。因有学校,所以在汾阳的传教士Atwater的两个分别为十岁和八岁的女孩也寄住在Pigotts家。情势危殆时,他们便来到太原以策安全,不料一到太原便被下到狱中。毓贤又把从寿阳来太原避难的男女和小孩全杀死在一广场中。这天在太原杀死了传教士及家属共46人,包括15男20女和11个小孩。其中基督教信徒33人,天主教的主教、修士和修女共13人。此外在太原也杀了些中国的信徒约五十人。

在寿阳的义和团,在七月三日一天内便杀了71个中国基督徒,其中有小孩11人,被杀18个女信徒中有一人遭到活埋。可谓惨绝人寰了。

在太谷的屠杀:

欧伯林大学毕业生在太谷的传教事业有两处小据点,一在南门外,一在城内。庚子年在情势紧张时,他们全都搬到城内。太谷的知县在起初对他们尚能予以保护。但不知何故却于七月下旬被调走,七月卅一日晨忽有义和团及暴民混杂的大群人来到,着手放火,见有两名中国教徒,便立即杀死。美籍人士知道大祸临头,便用梯子越墙逃入邻家一空屋内躲藏,但很快便被寻获而杀害。此时在太谷的中国基督徒约一百人,但在官方威吓诱骗下,约有三十多人悔教,而悔教者中亦有后来惨遭毒手者,许多基督徒逃到山区去避难。有少数中国基督徒在被杀害前表现得对宗教信仰十分坚定,拒绝悔教,甚至要求速死。例如有一位姓刘的教会执事被官家叫到县衙门,被告知若不悔改便要被杀,但他拒绝了。

暴徒去美国教士住宅地烧房屋时,一位中国教徒吴安圆(译音)者对暴徒说:“弟兄,让我上天堂吧!”语毕即遭毒手。有一姓王的女信徒,在义和团分子向其下毒手前对暴徒说:“请你等一等”,便去洗脸并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然后对暴徒说:“我不悔教,你想怎样就怎样吧!”话毕便遭杀害,她的幼子亦遭毒手。

在太谷亦有其他国家人士被杀害。数年前笔者在《大使命》双月刊上,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当年长期在母校任校医的温大夫的妻子、校友温绍杰、温绍伦等人的令慈,便是庚子年拳乱时殉教者的遗女。

拳乱时,欧柏林在太谷的传教士主要人物是Dwight Howard C1app。他们在生命危殆时的表现,全都非常坚定,不后悔他们来华宣教的初衷。可从当时他们写给在美国亲友的信和遗留下的日记中看到。本来他们也备有少量自卫用的枪,至少可以杀死数名拳众,但他们并未使用,却勇敢就义。Clapp先生在他生命的末期写给在美亲友信上的一句话“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ruth.”(殉道者的鲜血是真理的种子)表达了他对神与未来的坚定信念。欧柏林大学为了纪念在太谷殉道的校友,在校园中的广场建了一座拱型纪念碑,上面就刻着这句遗言,抚今思昔,令人感动深思。

原来在太谷义诊施药的美国医生Dr. Atwood,正好在义和团闹事前回美国探亲,因之得免遭毒手。他于庚子次年重返太谷,安排了把十六位西国死难者和十五位中国信徒的遗体,安葬在太谷城东门外的一座花园内,并立碑以记其事。这花园算是清政府给西国死难者遗属的赔偿物,后来成了母校的校址,即现山西农业大学校址。在卅一殉难者安葬礼上,太谷知县也来参加。笔者在上初中时,瞻仰过校园中这小片幽静肃穆之处。庚子年在太谷死难的中外基督徒共81人,许多人的遗体己无法寻获。欧柏林大学在太谷的校友殉教者有六人,他们是:Dwight Howard C1app,Mary Jane C1app,Susan Rowena Bird,Mary Louise Partridge,George Louis Williams,Francis Ward Davis.共二男四女。

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收复台湾统一全国: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轶事典故:高山族献金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编辑于 2019-08-20

查看全部4个回答

你听过哪些比鬼故事更吓人的真实事件

值得一看的鬼故事相关信息推荐

热门事件,兴趣爱好,上「知乎」发现更多有趣好内容上「知乎」, 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zhihu.com广告

励志标语名人名言挂图中小学班级教室布置装饰墙贴画海报宣传画A

¥10 元¥10 元

购买

淘宝热卖广告

更多专家

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红色故事儿童-儿童故事在线听

喜马拉雅app教你怎么给红色故事儿童,又新又全的红色故事儿童下载就在喜马拉雅。

广告2021-12-16

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 郑成功塑像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与清议和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永历七年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永历八年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六官、改中左为思明州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收复和建设宝岛台湾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被遗误的福尔摩沙》书中插图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3赞·61浏览2019-10-06

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一、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 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赤嵌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二、东南抗清 1646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1646年二月,隆武帝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 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 三、开发宝岛 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政府。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 在郑成功父子的经营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四、年幼器识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

如何把抖音下面的私信对象给删了?

长按或者左滑,删除在列表里删除。

今天又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大概很多朋友对于重阳节都不是太了解,今天学成国际教育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重阳节背后的冷知识。

重阳节的含义

重阳节的日期定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故名“重阳”。“九”与“久”重音,取亲情、友情长久之意,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和发展

战国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汉代 汉代小说集《西京杂记》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三国 魏国曹丕曾在一文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结合《西京杂记》,重阳节可能形成于东汉末年。

晋代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 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位为民间节日,各类风俗活动,也是在这之后,才逐渐变得多远和丰富。

明清 到了明清,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风俗活动

赏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代陶渊明,后人效仿,遂有重阳赏菊饮宴之俗,北宋时,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九月初九正是天高气爽之时,适合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料植物,香味浓,有驱寒、止痛、驱虫等功效。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辟邪求吉,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带在身上或插于发髻。

吃重阳糕 也叫食蓬饵,饵,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而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象征着用吃糕来代替登高。现在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归宁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即凡有出嫁女儿的人家,都备名酒、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称之为“归宁”。

敬老 1989年,我国重阳节被正式定名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传统的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